空话假话套话铺子

欢迎光临

幻想扎根于现实

2018.5.6 更新 完成第一部分


概要:

一、创作中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新鲜感(趣味)和内涵并重

·创造角色和受众的链接

  1、共同点

2、二次创作

·样例

 

(以下待补充)

二、如何判断情节的优劣

   1、冲突的合理

2、决策的合理

3、难题带来的变化/“成长”

 

三、幻想进入现实

·像角色一样解决问题



一声爆响,炮弹精准地命中目标,在猎物的躯体上开出一个大洞。被击中者不甘地咆哮着化作一堆金币,接着成为全息面板中跳动着的数据……

前段时间上映的《头号玩家》是罕见的以电子游戏为核心元素的影片,讲述了主角与伙伴们在游戏中协力解谜对抗邪恶集团的经历——换汤不换药的英雄电影。对于奔着其制作阵容(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其它作品有《辛德勒的名单》等)购票的观众,繁多的专有名词、陌生的世界观、角色非常规的行为逻辑可能会拖累观影体验,但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声势浩荡的特效保证了这两个半小时会值回票价。

对于核心受众——诸多游戏爱好者而言,《头号玩家》远不止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是他们解开与亲朋好友长期误会,使其领略游戏世界真实面貌的绝佳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末尾主角意识到了平衡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必要性,并祈愿人们兼重现实的经历和人际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将幻想——未来的游戏世界和现实——如何平衡游戏和生活这一议题巧妙结合,再加上重量级制作团队和充足经费支持的特效,这似乎就是《头号玩家》的决胜秘籍。单从作品本身分析,幻想创造新鲜感,现实引发深层思考,于是观众获得浅层与深层的双重精神愉悦。新鲜感不仅是内涵的佐料,还是其前提条件:它使得受众有关心之后情节、关心人物命运的意愿。很多作品明明有深刻的思考却败在没有创造受众和角色的链接,因而读者对角色漠不关心,结局是作者只“感动了自己”。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创造共同点:通过动物的拟人化(《动物乌托邦》/《疯狂动物城》)、反派的人性化(多见于好莱坞电影)引出“我们是一样的/我也会这样做”的想法。另一种手法则是在已经存在的作品上进行二次创作。人是自我中心的;用预设好的角色替换其自我是引起关注的本质。

事实上幻想与现实,或者说现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手法早在各类幻想小说中司空见惯:玄幻、魔幻、科幻,等等。以科幻为例,一般幻想体现在新颖独特的世界观,而现实体现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冲突。根据科学知识成分的多少与世界观的合理性,科幻作品又有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但并非所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元素都是为现实性服务,另一种区分的方法是:假如某条信息使人物、作品具有特点,则它是为艺术性服务;如它使人物具有真实性、“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则它为现实性服务。两者并不冲突。

另外,现实中的元素定义非常宽泛,许多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议题都可以计入其中。

常说语文学习是“带着镣铐跳舞”,其实创作也是一样。将镣铐加工成演出服的一部分,将这些条条框框筛选后理解吸收,融入潜意识中,则是境界和功力的体现。

 

以下是笔者在一些科幻小说中读到的元素,可以点作品名阅读(并未全部列出,列出的也并不都是核心元素)

1979年星云奖获奖中短篇《沙王》(作者乔治·R·R·马丁)——上帝性恶论

1982年星云奖获奖中短篇《血里的音乐》(作者格里格·贝尔)——万物有灵论(更准确地说是微观生命——“一沙一世界”)

1984年星云奖获奖中短篇《血孩子(又译作《亲生骨肉》)》 (作者欧克塔维亚·布特勒)——殖民主义(?)

 

刘慈欣 《赡养上帝》——老龄化;高社会福利

刘慈欣 《赡养人类》——(经济学)效率和公平

郝景芳 《北京折叠》(第74届雨果奖获奖作品)——教育体系与资源;种姓制度;(政治经济)产业构成


附上历年雨果奖获奖中短篇阅读合集

       刘慈欣中短篇作品阅读合集

评论(20)

热度(45)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